中航工業航材院 張文冬 攝
中國科學院、工程院院士 師昌緒
能夠成為科學家的是少數人,每個人只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工作,就沒有虛度他的一生。經過多年實踐,我悟出了做人、做事和做學問的準則。做人要海納百川,誠信為本,忍讓當先;做事要認真負責,持之以恒,淡泊名利;做學問要實事求是,勇于探索,貴在發現、發明與創新。
做人的價值
豐衣足食,有一個美滿的家庭,在工作上取得重大成就,都會使人快樂,但最根本的是如何做人。北大出版的《科研道德》一書引用了愛因斯坦的一段話:“很多人說,是才智造就了偉大的科學家,他們錯了,是人格。”這里所說的人格,對科技人員來說,指的是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。我總結出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有四個因素:智慧、體魄是基礎;勤奮、進取是動力;素質、品德是保證;環境、機遇是條件。其中,我們能控制的是勤奮與品德。
人活在世上,就要為人類作貢獻。從一萬多年前的石器時代到今天的網絡信息時代,都是前人所做貢獻的結果。一個人
能否取得成功,歸根結底是人生觀問題。有了正確的人生觀,就永遠不會懈怠,即使受很大挫折也不會退卻。作為一個中國人,首先要為中華民族作貢獻,這是我在青年時期就立下的“強國之志”。所以,1955年我離開麻省理工學院優越環境,一定要爭取回到祖國。回國后,整天吃窩窩頭也無怨無悔。文化大革命期間,我在金屬所飽受折磨,也曾因為被懷疑是特務而險些喪命。但國家恢復常態后,工作熱情未減,而且做出了更大的貢獻。
做事的態度
因為絕大多數任務的完成靠的是群體合作,這就依賴于人與人之間的誠信與忍讓。因為在現實社會中,一個人不可能孤立存在,人際關系便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,我認為要想完成一項事業,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:
一是誠信。說謊話、造假數據、剽竊別人的成果,心里總是不踏實,有愧于良心;怕被揭穿,總是提心吊膽而不快樂。恪守誠信的人,即使與別人產生一些矛盾,也會得到諒解。誠信可以使一個集體團結,誠信可以充分發揮全部
優勢,這是完成一項重大任務的必要條件,也是改變社會風氣的必由之路。
二是平等待人。助人為樂,人人平等,世人皆知。但是真正做到這點很不容易。在這方面我一直很注意,所以找我的人很多。幫助了別人,別人取得成就,國家受益,我自己從中也得到了成就感。
三是要正確認識自己。一個人往往攀高不攀低,自尋煩惱。要多看別人的長處才不會苦惱,否則老覺得自己委屈吃虧,而不快樂。也不要以己之長比人之短,那樣會驕傲自大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,互相理解,才能和諧相處,形成一個戰斗的集體。
四是不要妒忌。妒忌是萬惡之源,妒忌會造成不團結、互相拆臺,以至于可以辦成的事辦不成。對單位或部門來說,也是一樣,由于妒忌、怕別人超過自己,就想辦法壓制對方,這樣受害的不是個人,而是國家,這可能是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。如果領導妒忌心很強,怕別人超越自己,他必然拆別人的臺,使那個有本事的人留不住,因而這個單位就會每況愈下,成為“武大郎開店”,一代不如一代。
所以有志青年,要盡力發揮自己的才智,不要和別人攀比,更不要存在妒忌心,否則就是自尋苦惱,生活不會快樂。
做學問要踏實
做學問,要實事求是,才能學出真本事,否則是“自欺欺人”。 “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”,這是幾十年來,我最深刻的體會。中國當前提倡創新,而真正的創新卻不多,我們所生產的產品,往往不能****于世界,只能跟在別人的后面。真正有影響的創新,來源于扎扎實實的基礎研究。在這種“浮躁、急于求成”的社會環境里,很少有人心甘情愿、潛心從事基礎研究工作,因而我們很難在科學技術上有原創性的突破。希望未來中國有更多的人在這方面做出努力、取得成果,只要年輕一代充分發揮個人的作用,中國的科學技術****于世界的腳步會越來越快。
復雜的人生經歷使我形成了包容、忍耐的性格。由于我們這代人在少年時期飽受戰亂之苦,所以感到中國必須富強起來,別人才不敢欺負,從而培養出了堅定的愛國信念。有媒體對中國的幸
福指數調查顯示,有些年輕人不太了解過去,愛和發達國家的同齡人比較,于是對現狀有些不滿意,幸福指數自然不會高。我建議從娃娃時期就應該多了解中國歷史,使他們知道中國之所以有今天,來之不易。這樣才能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,使我們這個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。要實現在2020年把中國建設
成創新型國家,并在本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,年輕一代應該立下這個偉大的“強國之志”。沒有志氣,就沒有做事的動力和克服困難的毅力。在學習和研究中,只要胸懷強國之志,踏實做學問,就可以“有志者,事竟成!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