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競爭力的DNA
所謂的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是一個整體的、有系統的規劃,將人力資源與公司的發展目標連結,做長期的策略思考與規劃。
未來的人力資源管理將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,HR人員要能夠將企業的策略、競爭優勢,貫穿到實際人力資源管理的執行,這也是這一系列課程的目的。特別是在未來,企業的組織能力將是企業的成敗關鍵,也因此人力資源的角色也會更形重要。在這個單元,我們先要厘清的是,建構“組織能力”對企業的重要性。
“企業恐龍”的啟示:最適者生存
先看看以下的事實,八○年代曾經名列美國《財星雜志》五百大的企業,到了九○年代幾乎有一半跌出五百大的排名之外,在這個以營業額為排名的調查中,能夠列名其上的企業絕非泛泛之輩,但為什么還有高達一半的比例,最后走向下坡?
除了美國的財星五百大企業外,我們也看到許多世界知名的企業,像是GM、IBM、SEARs等等,在八○年代也遭逢極大的挑戰,甚至岌岌可危,其原因何在?
老大心態下對成功的自滿、缺乏危機意識,是一個重要的原因。
一方面覺得自已是如此地壯大,沒有什么應付不了的挑戰,而對于一些細微但影響至鉅的改變不放在眼里;另一方面,過去的成功經驗,也讓這些企業局限于既有的運作模式難有調整。
《財星雜志》以“企業恐龍”來形容這些大企業的困境,這是一個很貼切的形容,恐龍巨大的身軀拖累了它行動的速度與能力;厚重外皮的阻隔,使它無法靈敏地感受到外界的變化。
就像達爾文所說的“最適者生存”,企業維續的關鍵不在于它的大小強弱,而是能夠依環境的改變快速地調適。
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,成功的企業還應該具備什么條件。
八○年代,波特提出著名的五力分析模型,認為企業要能成功、持續成長,和它所處的產業、市場定位有****的關系。
產業的進入障礙愈高、產品的替代性愈低,讓身在其中的企業,處于一個競爭程度較低的地位;而上游供貨商及消費者議價的能力愈弱,也讓企業能掌握市場價格,而有較高的獲利。
波特這個理論主導了八○年代的企業策略規劃,認為企業的成功要素,就是要“找對”產業、設法堆高競爭障礙、擴大市場占有率,成為市場的領導者。
但結果真是如此嗎?
有位學者針對美國股票上市公司,從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九二年間的獲利狀況進行分析,結果排在前五名的企業,都不是如波特所預測的,處于“對”的產業、“對”的定位。
例如排名****的西南航空公司,二十年間的股票報酬能力,高達二百七十倍,但它所處產業不僅是一個競爭激烈(許多知名的航空公司,在過去幾年間經營不善,甚至倒閉的所在多有)、本身也不是市場的領導者,它們為什么能有如此高的獲利能力?
組織能力是成敗關鍵
創新、獨特的經營模式,結合優異的組織能力,是這些成功企業的共同特色。
像是西南航空公司,一開始就不設定要和其它航空公司競爭,而是以取代長途的陸運工具為定位,因此它的經營模式,就是要有密集的班次、站與站之間距離不長,且不只飛大都會區,要能提供更多的地點選擇;同樣地,排名第二的威瑪百貨(Wal-Mart),也揚棄以往百貨公司都是在市中心的策略,而將地點鎖定在郊區的購物商城。
但要配合創新的經營模式,這些企業也必須具備獨特的組織能力。這些組織能力包括了企業文化、員工心態及工作流程等各個面向。
再來看看西南航空公司的例子,為了達成班次密集的要求,飛機起降的流程被大幅壓縮,西南航空的飛機起降準備的時間,只有其它航空公司的一半到四分之一,也使它有更高的成本效益;為了讓員工能夠提供****的客戶服務品質,西南航空甚至請經常搭乘的顧客,協助進行人員的甄選,讓真的符合顧客期待的人(而不是公司主管的觀點或純以學歷來論斷),能夠進入西南航空服務,這樣的方式,也潛移默化地在員工心目中建立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:顧客才是老板。
從上面的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中,我們觀察到一些重要的訊息:
1. 競爭優勢來自內部:過去的策略規劃,多集中在思考、分析外部的環境,但現在,成功來自于從內部建立競爭優勢,透過優異的組織能力(organizational capacity),來整合企業的科技、財務及策略實力。
2. 靈活勝于定位:過去強調企業要有明確的定位,現在則是注重“靈活”,如何將公司的資源有效地整合,以提供顧客便快速、更佳的服務。
以往的企業總是先有明確的定位后,再制定出一個漂亮的策略,但現在更在乎的是,企業組織如何能夠加快它的執行能力及流程、快速地完成策略的目標,也因此組織能力成為影響企業成敗的關鍵。
什么是組織能力?
組織能力就是企業競爭力的DNA,它有幾個特質:
1. 它是獨特的,每一家企業都有不同的組織能力。
2. 不同的組織能力,也將局限或強化企業在不同層面的表現。
3. 最后,組織能力既然可稱為企業的DNA,它自然是源生于企業的內部。
像是3M的組織能力獨到之處,就在于它能不斷刺激創新;狄士尼樂園的DNA在于它服務顧客的能力;而豐田本身幾乎就是品質的代名詞。
沒有一家企業能夠擁有所有的特長,每家企業都有不同的DNA,只要這些DNA夠獨特、比對手更強,它就能在市場上取得一定的地位。
但這些DNA是如何建構出來的?組成這些DNA的元素是什么?為什么3M能夠有源源不絕的創新能力?它是可能被復制的嗎?
建構或改造企業的DNA(組織能力),需要同時在以下三個方面調整(見投影片三):
1. 員工的心態(employee mindset):牽涉到員工愿不愿做的問題、如何調整他們的態度、如何培養企業的文化等等。
2. 員工的能力(employee competence):有時員工即使有意愿配合,卻可能并不具備足夠的能力,這時企業就應該從提供訓練、提升能力著手。
3. 員工的管理(employee governance):即使員工有意愿也有能力,朝企業的目標邁進,但相對地,企業的基礎架構、流程及組織結構,卻讓員工的努力打折甚至看不出效果,最后也會讓他們失去動力。
簡言之,建構企業的組織能力,要靠在上述三方面的相互配合、缺一不可,少了任何一個構面,都將會使所有的努力功敗垂成。
來源:HR管理世界
|